正法宗教观念与修行般若智慧


玄奘所译的法蕴足论中,缘起法则“因果法则”是一直存在着,不因如来的出世或未出世而有所不同; 可知神佛不昧因果,而无法逆转因果,除非从因地造福来改变果地业障,而这也是不昧因果。 所以,应该不是神佛为了役使人类而制造祸殃逼人,而是自身有祸殃,但没从因地造福,因而逃不过自身原有业障侵逼。

鬼道有五通力,即类似神佛的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世通、神足通,但鬼道法力远小于神佛;然则鬼道既有五通力,为何只为下三道。三恶道,而人无五通力却有智慧可以修持正法而超昇至菩萨道、天道、神佛境界;可知智慧修行远比神通有价值,更重要。


北宋道士王文卿 (公元1093-1153)所发展出来的神霄派雷法是道教符法在其成熟阶段的成果。神霄雷法改变了传统道教片面重视符篆与咒术本身的力量,强调了内炼元灵精气神,即是慈悲/智慧/力行功德,而产生浩然正气或曰三昧真气/实乃元皇正炁,在符法中所起的主要作用,从而将道教符法推上了另一个高峰。浩然正气法的原则与作法则深刻地影响到后来的整个道教。


浩然正气法的修持强调修己度人的完整的架构的建立,凸出了人,即道教修行人本身的主导力量。


主张以人自身的修炼浩然正气去感召鬼神济世救人,而不是被鬼神所役使,成为鬼神附体的傀儡、成为鬼神的工具。浩然正气或曰三昧真气/实乃元皇正炁,法有理有事,其意义与风貌事实上已大大的超出了丹鼎诸派的修持,而旧有的符籙三山的道法更不能望其项背。看看今天的所谓的修道人,依靠的都是外在的鬼神的灵力,轻忽自己内在先天元灵真气与浩然正气的直养乃元皇正炁,不明白自身的内功外行才是成就道果的必要条件,一窝蜂的躜入鬼神乩灵的分段的盲动中,外神附体时,固不可一世,然外神离体后,又是凡夫一个,酒、色、财、气,无一不能,如此行径,不但丧失了人顶天立地的尊贵地位,沦为鬼神的奴隶僕役,还把以行功立德、济世度人为目的道法看做是等闲家具,可有可无,最终必至于以灵异惑众,这就完全违背了道教立教传符,内以炼己,外以度人的本意。


道教徒经过信仰后,不学正统,不思道体,不识道法,转趋向乩童、虚幻神秘世界的追求,这是能够理解的。笔者曾经为此大费周章,经二十多年的收集,将地区性的信仰活动,作较深入的探究。但资源短缺,人才不足,无法继续扩大的传导作教化的工作。唯有,平时採偶然的机会教育,给予适当的启发讲解,至今,藉由茅山协会的职责,方有此机缘对外说明真相。


目前乩童或称为灵媒的现象,早在几千年前就已存在,同时与正统道教之间发生过不少的竞争,这种深意识模糊现象的起源,亦不外乎个人私心名利的作祟。人性有时如同动物一般,小至道教团体,大至维护国土,皆有为争夺一口饭或一席之地,即可大动干戈,争的你死我活!这种争夺之战,已经不需要学习即能知道的情况。

在此暂将乩童的表现,看作信仰中的过程,既然是过程,始终是会走过去。 然而,走过来的人,到底何去何从呢?


若是坚持否定乩童,等于否定过去自己的作为。若不检讨否定?却与未来实现道统精神,产生彼此的矛盾衝突,这是走入灵媒世界后障碍正道修行,时常能见的心态现象之一。


遽研究资料的考证,传统乡间的老乩童,的确有成果不错者,但下场多数是属于不佳状况者?他们普遍对人生活上的机制功能不通顺,却怪罪是神刻意制造的磨练,以为担任乩童期间,作为神的代言人,务必经历此艰难生计的折磨。其实,神真是蒙受重大的冤枉?而且正统道教的神,哪有那麽多的时间去折磨一个人,唯恐是人多心不专导致。其人之心,都忽略人世间本来就是苦,不当乩童同样有苦受,只是当上乩童后,心理把自己比喻如同神的伟大,不愿意吃苦或好逸恶劳,而产生不顺的抱怨罢!但,那些后果好的乩童,没有这样的心态,盖认定能为神服务是秉持一种奉献的精神,所以能不计较得失,义务的担任神的代言人,类似这样伟大想法的人格,纵使没有深入道统的修养,亦能逐渐的为神所同化,成为天人合一的境界。


从以上四点,可知真正的天命修行离不开自身元灵精气神修炼之浩然正气慈悲/智慧/功德,或者再简化为修行智慧或曰般若,无智慧则被鬼神役使,有智慧则可以感召鬼神。


其实造化英才、医疗看护、维法护生、保护物种生命、环保等等有意社会众生的工作,都是天命,不必拘泥于宗教范围;唯有天梁在巳的天命最著重宗教性质而已。

在玄奘所译的《法蕴足论》中,有完整的《缘起经》,于此经中,释尊说:云何缘起?谓依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谓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处,六处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,发生愁、叹、苦、忧、扰恼,如是便集纯大苦蕴。苾刍当知!生缘老死,若佛出世、若不出世,如是缘起,法住、法界,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,宣说、施设、建立、分别、开示,令其显了,谓生缘老死,如是乃至无明缘行,应知亦尔。此中所有法性、法定、法理、法趣,是真、是实,是谛、是如,非妄非虚,非倒非异,是名缘起。


故,缘起法则是一直存在着,不因如来的出世或未出世而有所不同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